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留言板    论文重合率自检    联系我们    下载中心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论文检索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中国科技核心收录证明(2023版)
合成化学写作规范2023
中图分类表
         友刊展示
 
2022年 30卷 05期
刊出日期:2022-05-20

目录
研究论文
快递论文
研究简报
综合评述
 
       目录
0 30(5)目录
2022 Vol. 30 (05): 0-0 [摘要] ( 83 ) HTML (1 KB)  PDF (339 KB)  ( 26 )
       研究论文
337 基于1,4-二噻吩二酮-2,5-(5-溴)二噻吩基苯有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基本性质
张陆军,刘海涛,李旭,秦瑜,刘赣东,于玉建,王金良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08

以噻吩和2,5-二溴对苯二甲酸为基础原料,经五步反应高收率合成了1,4-二噻吩二酮-2,5-5-溴)二噻吩基苯衍生物,再与有机锡化合物共聚制备了三种有机共轭聚合物材料,初步研究了其分子量、紫外吸收、电化学性质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能。研究发现,三种聚合物数均分子量都在11.9 kg / mol以上;最大紫外吸收都在454 nm以上;聚合物6a, 6b, 6c的光学带隙分别为2.41 eV2.35 eV2.31 eV;热分解温度(5%)都在343 以上,是一类具有良好热力学稳定性的聚噻吩衍生物高分子材料。

2022 Vol. 30 (05): 337-342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1226 KB)  ( 152 )
343 络合浸渍法制备Ag/Al2O3-TiO2催化剂及其催化燃烧丙烷性能
程丽军, 刘照, 袁善良, 蒋毅, 张彪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117

研究了制备过程中不同络合剂乙醇胺(ETA)、二乙醇胺(DTA)、三乙醇胺(TEA柠檬酸(CA)等对Ag/Al2O3-TiO2催化剂理化性质的影响,并考察了其催化丙烷燃烧的活性。结果表明,络合浸渍法能够显著提高催化剂催化活性,其活性顺序依次为:Ag/Al2O3-TiO2(IM,传统浸渍法) < Ag/Al2O3-TiO2(TEA) < Ag/Al2O3-TiO2(DTA) < Ag/Al2O3-TiO2(ETA) < Ag/Al2O3-TiO2(CA),表明CA作为络合剂效果最好CAAg物质的量比为1:1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佳。与Ag/Al-Ti(IM)催化剂相比,Ag/Al2O3-TiO2催化剂的T90丙烷转化率为90%的反应温度)下降了81 ℃。由催化剂的结构分析发现,络合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银物种的粒径明显变小、银的分散度提高、表面Ag0物种和表面吸附氧的含量增加,进而促进了丙烷催化燃烧性能的提升。

2022 Vol. 30 (05): 343-350 [摘要] ( 163 ) HTML (1 KB)  PDF (2126 KB)  ( 183 )
351 3-[4-(咪唑)苯乙烯基]-9-丁基咔唑的合成及其光学性质
郑丽茹, 王艳, 赵凯鹏, 程宇凌, 何长俊, 熊启娟, 廖荣宝, 金凤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26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含π共轭结构的有机荧光化合物——3-[4-(咪唑)苯乙烯基]-9-丁基咔唑。通过1H NMR 13C NMRIR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采用UV-Vis、荧光光谱和理论计算分析了化合物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化合物在二氯甲烷(DCM)、乙酸乙酯(EA)、四氢呋喃(THF)、乙醇(EtOH)、乙腈(ACN)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二甲基亚砜(DMSO)中均存在两个吸收峰,其中吸收峰一位于300 nm附近吸收峰二位于335 nm附近;在上述溶剂中,λem依次为431 nm 423 nm 425 nm 429 nm 432 nm 434 nm439 nm计算结果显示第一激发过程属于π→π*跃迁。

2022 Vol. 30 (05): 351-355 [摘要] ( 145 ) HTML (1 KB)  PDF (1031 KB)  ( 157 )
356 烯丙基硫叶立德参与的串联环化反应合成苯并吡喃衍生物
戴青松, 杨四琳, 何美浩, 刘宇, 刘万聪, 王亚鹏, 郭钊宜, 张翔, 王启卫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193

以酯基烯丙基锍盐作为起始原料,在碱的作用下,与醌亚胺类化合物经氧杂[3+3]串联环化反应,以中等收率合成了一系列苯并吡喃衍生物。并进一步以对氨基(羟基)酚类化合物为底物,经原位氧化串联氧杂[3+3]环化反应,通过“一锅法”更为高效的实现了目标骨架的构建。代表产物的结构经X-ray单晶衍射确证,所有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 13C NMRHR-MSESI-TOF)表征。

2022 Vol. 30 (05): 356-364 [摘要] ( 140 ) HTML (1 KB)  PDF (1097 KB)  ( 124 )
       快递论文
365 油井用相变微胶囊的制备与性能
黄熠, 刘和兴, 王成龙, 毛宇航, 彭志刚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212

针对深水固井作业过程中水泥水化放热较大,易致使环空地层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技术难题,本文以石蜡为芯材,碳酸钡为壁材,制备了一种油井用相变微胶囊。首先,利用FT-IRDSCTGASEM对相变微胶囊的化学组成、热性能与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的封装效率为67.40%,具有较高的封装效率和良好的潜热储存能力。其次,对粒径分布与润湿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微胶囊颗粒平均粒径为4.946 μm,小于水泥颗粒粒径17.201 μm,可较好的镶嵌在水泥石中,并充填于水泥水化产物之间,减小对水泥石力学性能的负面影响微胶囊与水的静态接触角为46.8°,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能,可应用于水基的水泥浆环境中。最后,将微胶囊应用于水泥浆体系,研究水泥浆的水化温升和水化热结果表明与空白水泥浆相比,加入12%相变微胶囊水泥浆的最高水化温升与水化热(48 h)分别下降了14.56%43.23%

2022 Vol. 30 (05): 365-372 [摘要] ( 131 ) HTML (1 KB)  PDF (2712 KB)  ( 134 )
373 新型1,4-苯并二氮杂?-5-酮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初探
邓惠文, 何菱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01

以邻硝基苯甲酸衍生物为底物,经3反应并在最后一步使用了乙酰丙酮钼和三氟甲磺酸铜为催化剂,共合成8个新型的14-苯并二氮杂?-5-酮衍生物4a~4h,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HR-MS(ESI)表征。并测试了4a~4h肺癌A549、乳腺癌MDA-MB-231、宫颈癌HeLa)等3肿瘤细胞系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对所有肿瘤细胞系均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9--2-(-1--2-)-4-(2-(噻吩-2-)乙基)-1,2,3,4-四氢-5H-苯并[e][1,4]二氮杂-5-(4e)A549IC50可达1.7 μM而阳性对照药苯达莫司汀(Bendamustiune)和伏立诺他(SAHA)对A549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022 Vol. 30 (05): 373-379 [摘要] ( 115 ) HTML (1 KB)  PDF (645 KB)  ( 86 )
380 L-脯氨酸催化合成1,4-二氢吡啶和1,8-二氧代十氢吖啶
雷英杰, 丁玫, 吴新世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191

1,4-二氢吡啶和1,8-二氧代十氢吖啶分子片段的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抗菌和抗肿瘤等药理活性,因此,探讨和优化该类衍生物绿色合成方法成为药物合成领域的热点之一。基于有机小分子催化剂L-脯氨酸廉价易得、无毒无害和水溶性等特点,结合微波辐射技术快速高效等优势,以芳香醛、β-二酮 (乙酰乙酸乙酯/二甲基环己二酮)和乙酸铵为原料,乙醇为溶剂,催化剂用量20 mol/mol,微波功率300 W80 的条件下,通过成环缩合反应一锅法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收率达80%93%。该方法具有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

2022 Vol. 30 (05): 380-386 [摘要] ( 124 ) HTML (1 KB)  PDF (675 KB)  ( 133 )
387 高海拔大马士革玫瑰的黄酮类化学成分
刘梦影, 俞雅芮, 黄娇, 张艺, 黄静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12

为研究高海拔种植大马士革玫瑰的化学成分,采用95%乙醇为溶剂进行连续回流提取,并采用硅胶、聚酰胺、C18Sephadex LH-20凝胶等材料行分离纯化,最终得到了9个黄酮醇类化合物(1 3 511)和两个黄酮类化合物(24),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表征并结合理化方法鉴定为:57-二羟基-364'-二甲氧基黄酮醇(1)、 57-二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2)、 574'-三羟基-36-甲氧基黄酮醇(3)、 57-二羟基-684'-三甲氧基黄酮(4)、 54'-二羟基-367-二甲氧基黄酮醇(5)、 57-二羟基-3684'-三甲氧基黄酮醇(6)、 8-甲氧基山奈酚(7)、山奈酚(8)、槲皮素(9)、槲皮素 3-O-a-L-阿拉伯呋喃糖苷(10)、银锻苷(11),其中化合物15为首次从蔷薇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7 10 11为首次从大马士革玫瑰中分离得到。

2022 Vol. 30 (05): 387-392 [摘要] ( 128 ) HTML (1 KB)  PDF (542 KB)  ( 162 )
       研究简报
393 新型喹喔啉-三苯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Fe3+的识别性能
彭双凤, 陈珍娥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213

4,4-二溴苯偶酰为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得到一种新的喹喔啉-三苯胺衍生物4'4'''-6-溴喹喔啉-2,3-二基)双(NN-二苯基-[1,1'-联苯] -4-胺)(TP1。通过1H NMR 13C NMRH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衍生物对Fe3+的识别性能。光谱测试结果表明:衍生物溶液与Fe3+作用后296 nm处的吸光度出现明显变化,说明TP1能选择性识别Fe3+;当Fe3+浓度4200 μmol/L TP1吸光度Fe3+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977)

2022 Vol. 30 (05): 393-399 [摘要] ( 104 ) HTML (1 KB)  PDF (2203 KB)  ( 120 )
400 瑞戈非尼合成工艺研究
汤君, 何广卫, 张强, 刘为中, 刘毅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221

4-氨基-3-氟苯酚(2)和4--N-甲基吡啶-2-甲酰胺(3)经亲核取代反应制得4-(4-氨基-3-氟苯氧基)-N-甲基吡啶-2-甲酰胺(4); 44--3-三氟甲基异氰酸苯酯(5)缩合得4-[4-[[[4--3-(三氟甲基)苯基]氨甲酰基]氨基]-3-氟苯氧基]-N-甲基吡啶-2-甲酰胺(6);6再用丙酮/水重结晶制得瑞戈非尼(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MSESI)和元素分析确证,晶型与原研一致。按优化后的合成工艺进行公斤级规模放大,产品总收率48.5%(以3计),纯度99.86%

2022 Vol. 30 (05): 400-406 [摘要] ( 161 ) HTML (1 KB)  PDF (747 KB)  ( 125 )
407 新型2-吡啶酮衍生物的无催化剂合成
张磊,朱君, 韩晓雪, 张敏, 刘雄利, 邓国栋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07

本文以3-氧化吲哚/苯并呋喃酮-色酮合成子1为原料在无催化剂作用下,与各种脂肪胺或者醋酸铵2发生开环和重新关环反应,获得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型2-吡啶酮衍生物3a~3o产率为73%~93%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HR-MSESI-TOF)表征,通过单晶进一步确定了化合物3e的构型。该类化合物含有2-羟基苯甲酰基和2-吡啶酮生物活性骨架,对医药行业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2022 Vol. 30 (05): 407-413 [摘要] ( 119 ) HTML (1 KB)  PDF (770 KB)  ( 103 )
414 微波辅助“一锅煮”合成香豆素3-羧酸类化合物
李旭平, 张首国, 彭涛, 王林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1242
以取代水杨醛和丙二酸二乙酯为原料,乙醇为溶剂,以吡咯为碱于140 ℃微波反应20 min,再加入氢氧化钠于120 ℃微波反应10 min,采用“一锅煮”的方法合成了8个香豆素-3-羧酸类化合物,收率可达84.0%~96.6%。本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操作简便的优点,为香豆素-3-羧酸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实验室合成方法。
2022 Vol. 30 (05): 414-418 [摘要] ( 135 ) HTML (1 KB)  PDF (491 KB)  ( 178 )
       综合评述
419 酶催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李正一, 陈永正, 万南微
DOI: 10.15952/j.cnki.cjsc.1005-1511.22002

酰胺官能团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的关键结构单元。据报道,超过25%的已知药物中含有酰胺键结构。研究与发展酰胺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方法始终是制药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年来,生物催化技术的发展为酰胺键的构建提供了一种较为经济绿色的合成方法,丰富了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策略。本文综述了生物酶催化合成酰胺类化合物的相关研究进展。

2022 Vol. 30 (05): 419-428 [摘要] ( 568 ) HTML (1 KB)  PDF (1409 KB)  ( 400 )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   在线人数
版权所有 ©2015《合成化学》编辑部   蜀ICP备05020035号-2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